定位點
東線河底隧道施工情形
更新:2020-11-02
138
名稱 東線河底隧道施工情形
出版日期 2000/04
詮釋資料著作權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(CC0)
圖片影像著作權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-第1版(OGDL 1.0)
介紹
本圖為東線中河底隧道施工情形,採明挖襯砌覆蓋法施工,利用冬季枯水期時將溪流改道,直接開挖河床興建隧道壁再回填,此工法為當時臺灣首次採用。河底隧道為東拓工程的最大特色,當時東線的支亞干溪(壽豐溪)、馬太鞍溪兩流域的河床因輸砂堆積量高,泥沙淤積量日漸高漲,如果在其上新架橋梁,兩邊坡度勢必增加,且往後必定會再升高,例如光復、大富間的加籠籠溪就有此現象,每逢豪雨淤沙就高至橋面,危及行車安全,工務單位須頻頻請怪手來疏通橋孔的淤塞。為了避免此種情況,因此便採用河底隧道的方式進行此兩路段的施工。